教学深思:和孩子一块快乐成长
念书可以使人获得常识,提升文化素养,还可以通过书中不一样的人物、事件、事物、案例等来强化我们的思想、看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深思、不断进步。
我曾看过如此一个案例,这本是身边非常普通的一件事情,但通过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却得到了另人很难想象的结果。所以这篇文章让我依旧记忆犹新。
这件事讲的是:在某个婴幼儿园,新学期开始时,在新来的一批婴幼儿当中,有几个婴幼儿有不喜欢睡午觉的习惯,针对这一状况,老师想了一个方法,把他们的床都靠墙放,午睡时就让那几个婴幼儿面朝墙睡。老师感觉,如此一方面孩子的注意力困难分散,其次还可以阻止他们与其他小朋友说话。没想到不到一个星期这种策略就失败了。有一天,午餐散步活动结束后,老师正带婴幼儿走向睡眠室。忽然,一个叫欣欣的婴幼儿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你不要让我对着墙睡觉了怎么样?我对着墙睡觉心里难受。”当时老师愣了,弯腰抱起她说:“那好吧,老师不叫你对着墙睡觉了。”他听听了老师的话非常高兴,还把这件事告诉了身边的小朋友。看到欣欣的举动,老师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晚上回家后,这个老师在想白天孩子说的话。于是她做了一次试验,把家的床搬到靠墙的一边,然后侧身对着墙躺下。这个时候她才感觉到真得非常不舒服!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顺着墙往上看,那墙看上去非常高非常高,而且像是要倒下来,于是心里就愈加不舒服了。原来如此的感觉,并意识到自己真是大错特错了!第二天,老师早早来到婴幼儿园,把那几个不喜欢睡觉的孩子的床,全部搬离了那面高高的墙,重新摆好。
后来这位老师又想了很多的方法,譬如,通过创编故事、诗歌,给他们讲睡午觉有哪些好处和不睡午觉的坏处,让他们听一些舒缓的摇篮曲,并自制一些小奖杯,奖给睡午觉时表现好的孩子等,对帮助那几个孩子培养好的午睡习惯非常有效。
读完这个案例到今天都让我收获颇丰,使我真的意识到不管做什么事情之前你都应设身处地的多替孩子想一下。在老师看来,孩子午睡有益健康,所以大家就想尽所有方法让婴幼儿入睡,甚至有时也像那位老师一样,让不喜欢睡午觉的小朋友对着墙午睡,为的'是免得孩子们之间互相干扰,大伙的午睡也就都有了保证。这种办法虽然符合儿童心理活动规律:降低刺激,从而较快的使孩子进入睡眠状况,这好像是个好主意,可是大家却没想一想大家的“办法”是不是给婴幼儿带来了心理上的其他方面刺激,使孩子产生心理重压。就像文中所说,欣欣对老师说:“心里非常难受。”才引起老师的深思,老师自己试着像欣欣一样对着墙睡觉,才发现真是非常不舒服,用双眼顺着墙壁往上看,感觉墙体好高好高,像是墙壁要朝自己倒下来一样,心里感觉难受极了。大人尚且这样,更何况欣欣是婴幼儿园里的一个孩子呢?其实心理上承受的重压,不知要比大人大多少倍呢!有时或许孩子会想:“为何其他小朋友都不如此,而我却必须要如此!他们会把这看成老师的惩罚,一想起受惩罚心里更不是滋味。她越想越难受,越想越害怕,又怎能把事情做的如你所愿呢?也会感到自己被老师从小朋友的群体中离别出来,无依无靠,大家成人总是意识不到,但,在孩子的心中,他感觉自己成了离群的孤雁,感觉自己独立无援,孤独没安全感。然而安全感对婴幼儿来讲,是十分要紧的。正如欣欣对着墙午睡一样,面临好高的墙壁,看不到周围熟知的环境和小朋友们,这就使她失去了安全感。新学期开始阶段,孩子从自己过惯了的家庭环境中,被送到婴幼儿园,所有还不习惯。如此的新环境,已经使她非常担忧,老师又要她对着墙午睡,本来已经出现的不安全感越发加重起来,真是雪上加霜。
有时大家正是如此,总是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过去做过,正在做着或是将要做出一些类似“对着墙睡觉”之类的错事,本来是片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到最后,归根到底,就是大家不会也不擅长去知道孩子的心理,总是把我们的思想、看法、办法,强加于孩子。好心办了坏事,却自己不了解,更没法纠正,直至铸成了大错。做一名深思型的教师,这正是《纲要》反复主张的,而作为一名婴幼儿教师有时大家所欠缺的,就是像欣欣小朋友的老师一样的勇于深思,并设身处地为婴幼儿着想的精神。通过看书学习我才真的了解,作为一名婴幼儿教师,理解孩子的心理是多么要紧呀!只有知道每一个婴幼儿的心理,才能依据不同婴幼儿拟定不一样的教育策略。
教婴幼儿教育童需要走近儿童世界,理解儿童的心理,孩子的想法在成人看来比较简单,但也有着他的道理。大人和孩子分别是两个不一样的世界,假如说大人的世界是现实的陆地,是显而易见的陆地上的所有事实,那样孩子的世界就是海洋,是海底里那所有隐蔽的存在。陆地上有些,海洋里也有,但其中却有着差别。因此,不可以用大人的世界来套儿童的世界。在成人看来是变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在孩子眼里却是真实的和正确的,由于他们处置和剖析问题的办法与成人不同。
儿童非常小就问一些具备哲学意味的问题,如“我是从哪儿来的?”“星星为何爱眨双眼?”在他们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性,他们喜欢和花草讲悄悄话,为布娃娃洗脸、穿衣;他们爱憎分明,只理解“是”与“非”,对人评价不是“好”就是“坏”对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没办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常以我们的思想方法去行动。如,对玩具汽车的架构产生好奇,但有不理解抽象的理论解说,索性拆开来自己琢磨,在自己拆装的实践中得源于己的理论,会用我们的哲学来构建汽车的原理。
所以大家应当用儿童的心理来看待孩子。孩子为何拆坏汽车?下雨天为何偏偏爱在水里跑来跑去,假如耐心些,孩子会对你说他的道理,你也自然会从孩子的哲学中知道它的想法,知道他的思维方法。
大家常说要用一颗童心,一份爱心去对待孩子,其实不需要饰演或伪装,只须能理解“儿童的心理”,用“儿童的心理”看待儿童世界,就自然能理解他的言行,也自然能引领儿童从“海洋”走向“陆地”。
然而,大家有时正是缺少一颗童心而已。让大家重新拾起那无瑕的童心和孩子们一块快乐成长。
(海军直属机关第三婴幼儿园二级教师 刘静)